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接受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的人数与日俱增。早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1158万。其中,北京28.5万名高校毕业生里,硕博毕业生首次超过本科生。研究生人数“倒挂”现象刺激了社会对“学历通胀”的敏感神经。近日,多所高校宣布将停止个别专业的学术型硕士招生。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发布的最新研究生招生简章显示,从2024年起开始将延长研究生学制。停招专硕、专业调整、延长学制,能否缓解高学历群体的生存焦虑与就业压力?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124.25万,比上年增加6.6万。而2013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仅61.14万,近十年招生人数扩大一倍之多。
根据今年4月公布的就业数据,24岁以下青年失业率继续上升,首破20%。“985废物小组”在豆瓣上的人数庞大,“985硕士送外卖”等“学历贬值”的新闻屡登热搜。
【资料图】
而近年来,随着“学历通胀”日益凸显,硕士群体频繁登上就业困难排行榜。根据某媒体平台的调查,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生的存在似乎更尴尬。在受访者的对象中,文科和商科硕士成了就业超级困难户。而在一众硕士对自身学历的“错付”和“讨伐”中,“学硕”首当其冲。
近日,多所高校相继宣布将停止个别专业的学术型硕士招生。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公告,从2024级开始,不再招收统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也在近期宣布,不再招收软件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的风景园林学、公共管理学两个学硕专业也从2024年起停止招生。
推免比例不断提升,统招名额吃紧是大势所趋,学术型硕士的缩招愈加普遍,扩招指标基本落在专硕上。去年九月份,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正大力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招生比例达到14.4%。
对此,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认为,学硕培养方向是学术研究,在我国学硕总体规模已达到高值的前提下,学硕逐步收窄是必然趋势。许多学生读硕士也是出于增加就业竞争力考虑,并非有志于学术研究。
显然,在学硕招生不断收紧的当下,更加面向就业,“多快好省”的专硕似乎更吃香。然而,在不少人的心中,“专硕”却处于弱势。
一是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专硕含金量不如学硕。具体而言,学硕的准入门槛高于专硕,且专硕毕业要求相对低。
二是专硕培养路径与目标不清晰。专业型硕士本应指向就业,更多注重实践,但不少学校并没有能力配齐具有“双师型”能力的导师,使得学硕、专硕培养方式趋同。
三是专硕受到差别对待。专硕的学费较学硕更贵,但学校面向硕士的奖学金评定依旧以学术论文为判断标准,无法凸显专硕优势,甚至让不少专硕生感到被“歧视”。
然而,国内高校对硕士教育的调整还表现在学制方面。根据近期高校发布的最新研究生招生简章,不少高校从2024年起开始延长研究生学制。
东南大学表示,学校硕士研究生所有专业学制均为3年。中南大学也在《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提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意味着专硕和学硕的学制无区别。此外,南京师范大学去年宣布,拟将2023年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等专业硕士的学制由之前的2年更改为3年。
多所双一流高校动作频频,凸显研究生学制延长已成新常态。对此,樊秀娣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积累、人才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延长学制是满足现实需求。此外,从学生方面而言,学制过短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也是就业隐患。
而理想化的应对措施,是推行弹性学制,不做学制的“一刀切”,提供更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由于学生需求、学习状态的不同,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长度不一,但只要完成了培养计划,完成了毕业要求,或长或短可由实际情况而定。
较国外而言,国内研究生学制长是长期共识,不少学生对此也颇多疑问。事实上,根据高等教育学者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制经历了照搬苏联模式的长学制、对接经济快速发展的短学制以及与国际研究生教育接轨的弹性学制三个时期。
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我国借鉴苏联模式,硕士研究生学制以3年为主,并有少量副博士学位教育,重点为高校培养师资和研究人员,培养年限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长。
而80年代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及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剧增,长学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一方面,培养时间长,高校不能及时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从国际化视角看,硕士阶段长学制与国际脱轨,我国研究生处于就业劣势。为此,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攻读年限均缩短至2-3年以内。
90年代中期,由于研究生培养规模日益扩大,高校学术职位已无法完全接纳硕士,为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提升我国高级人才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实施弹性学制已成为业界共识。彼时,哈工大率先将硕士生学制缩短为两年,大约2004年起,北大、清华、人大等纷纷加入缩短学制改革浪潮中,2007年前后,由于两年制硕士的质量问题,许多高校的硕士生学制又有所延长。
可以看到,我国研究生学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社会的互动紧密相关。此外,不同层次、学科、专业的学制有其灵活性,不同高校在学制上也有一定自主权。
事实上,相较于国内研究生的长学制,国外的研究生学制普遍要缩短1-2年。一直以来,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国际上,弹性学制是一种普遍趋势。英国的授课型硕士需完成为期12个月的课堂讲授、专题讨论、考试及连续性评估、学位论文等;而研究型硕士则一般是学生在一位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并开展研究,通常需要学生在校从事1-2年的全日制研究工作,因此,英国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为1-2年,英联邦国家也多采用这种学制。
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修学年限有较大弹性,学制为1-2年。日本硕士生学习年限以2年为标准,特别优秀者可1年毕业,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也通常为3年。
不仅如此,国外博士项目也有学术型博士和专业型博士之分。以新西兰的教育学专业为例,申请者可选择攻读面向教育行业从业者的教育学专业博士,也可以选择面向教育政策制定及学术研究的教育学哲学博士。
国内研究生考试的竞争激烈和学制长的问题正成为众多高年级本科生所面临的痛点。对于不是有志于学术的学生而言,三年制硕士在备考和攻读上会造成时间和金钱的负担。因此,不少家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考虑奔海外深造。
然而,国内研究生学制长的问题只是其中之一。据相关学者研究,高校还存在不同类型层次及专业学制的趋同化现象。从学位类型看,学硕与专硕年限逐渐接近;从学位层次来看,硕士和博士培养呈现交叉部分,博士基础课与硕士阶段一致,导致内容重复。
而除学制外,研究生教育背后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才是核心。高校输送的人才是否能够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论是缩短还是提高年限,如果对应的师资及培养模式不同步,那么培养质量也易被质疑。
此外,与本科生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存在明显的弱化实践环节的现象,导致专硕学位的竞争力下降。
不仅如此,一直被呼吁的弹性学制也未完善,以学分制和选课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对学生修业年限不做统一严格要求,允许提前毕业、中途休学等。但国内实际采用的学年学分制依旧按学年统筹,课程按固定学期开设,培养环节也受到诸多因素限制。
结语
对于希望通过学历提升竞争力的人群而言,无论学硕缩招,还是研究生学制延长,研究生教育始终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最终也无可避免地导向就业。在学历通胀的当下,不论选择国内还是国外,学硕还是专硕,都需要考量自身,厘清需求,与社会需要接轨,理性判断。
作者 | Iris
图源 | 网络
热点追踪:迅速聚焦国际教育界热点事件。
关键词:
质检
推荐